分析<西厢记>萑莺莺的艺术形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16:38:56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王 玉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国古代艺苑的奇葩。作者以极为清丽的语言演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塑造了敢于冲破封建礼法樊篱的张生、莺莺、红娘等艺术形象,对后世戏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厢记》的突出之处,在于对崔莺莺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细致而深刻的刻画。
  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她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场就情不自禁地感叹:“花落水流红,献丑万众,无语怨东风。”正是这种难以名状、难以捉摸的“闲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对张生一见倾心,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于是她陷于了情网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之苦。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索要莺莺。张生仗义修书,请好友白马将军前来解围。老夫人当众许婚,后出尔反尔,让他们以兄妹相称。这件事实际上赋予了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同时赋予了崔、张的爱情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外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生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要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这实际是表现莺莺的“假意儿”。可以看出崔莺莺要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在认可了爱情的合理性之后,她还必须有相当的心理准备,以便承受这种感情。
  莺莺和张生木以成舟以后,老夫人逼迫张生上京应考求官,他们的爱情又面临新的危机。长亭送别时的那段唱词,揭示出她复杂的心理。既担心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将自己抛弃。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这样的恋爱心理及其展开过程,是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的。

美丽多情

没听过